讓寶寶不再當「牛皮糖」讓寶寶不再當「牛皮糖」 文/劉繼珩 採訪諮詢/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每當碰上出門不能帶著寶寶同行的時候,媽媽們一定有被寶寶「黏」住的經驗。不論是大哭或是發脾氣,寶寶就是不肯離開媽媽,這該怎麼辦才好呢?先練好讓寶寶不黏人的秘笈,輕鬆出門不再煩惱!根據心理學家鮑爾貝所提出的理論:「嬰幼兒與母親間溫暖、親密的連續不斷的關係,適度的依戀(也就是黏人現象),可讓幼兒得到滿足,又獲得愉快。安全的依戀將導致一個人的信賴、自我信任,並且成功地和自己的伴侶與後代和樂相處。」寶寶黏人 並非不正常寶寶在很小的時候,家人出於疼愛,常會不自覺就抱起孩子,甚至有的外婆、奶奶,還經常讓寶寶睡在自己懷裡,長久下來,寶寶就會得寸進尺,賴在懷裡不肯離開。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表示,一歲以下的寶寶,探索慾望會隨著月齡的增加而日趨強烈,但是身體的成熟程度,此時並無法滿足他四處探索的需要,所以會時常要求大人「抱抱」,帶他到想去卻又無法到達的地方,這種慾望並非是不正常的表現。0~2歲 轉移注意力當寶寶因為大人不抱他或陪他,而大肆哭鬧,父母就必須發展出一套引導的方式,使寶寶能透過健康的管道,獲得情緒的宣洩。楊聰財認為,在2~3歲之前,轉移注意力是非常好的方法,假如有新奇、又吸引寶寶興趣的事物,他的注意力就能被轉移。當然情緒的表達跟寶寶的安全感有關,所以適度的安撫也是必要的,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寶寶(1~2歲的寶寶),適度給予一些安撫,或者可以依賴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2~3歲 使用獎懲法寶寶到了三歲左右,父母必須開始教他一些規矩,楊聰財建議爸媽不妨使用獎懲的方法。談到懲罰,家長一定會問:「可不可以打?」楊聰財認為,就發展上來說,並不鼓勵用責打的方式。因為處罰的方法有很多種,對寶寶而言,不被注意都算是一種懲罰,因此楊聰財建議採取減少注意的方式,做為處罰。同時獎賞、鼓勵寶寶的正向行為,對他好的行為給予注意,比如寶寶哭了兩分鐘就停止,爸媽此時可以適時稱讚他,會是比較正面、積極的方法。6招讓寶寶不黏人1.建立自己堅定應對的心態當父母要與寶寶分離時,必須清楚知道並不是自己不愛他,而是現在不能和他玩,或有充分的理由需要離開。爸媽不要在心裡產生罪惡感,認為寶寶哭鬧是自己沒有給予愛的安全感所致。2.試著向寶寶訴說自己正要去忙的事雖然只是年紀小小的寶寶,但如果經常和他說話,他也會明白大人的意思。舉例來說,媽媽可以告訴寶寶:「你看這時鐘,從十二走到六,我要煮晚餐,你要乖乖在娃娃床裡玩玩具。等我煮好了,就可以陪你玩喔!」孩子漸漸明白父母要做的事,而家長也確實實踐自己所答應的承諾,就能培養互相信任的感受。3.以遊戲方式進行漸進式的分離寶寶其實也需要有自己的獨處空間,爸媽可以藉由讓他自己玩遊戲,訓練獨立自主的能力。楊聰財舉例說明,像在玩辦家家酒的遊戲時,爸媽可以藉故離開一下,說好多久之後會再回來,讓寶寶能放心玩耍,有自己獨處的機會,又不用擔心被爸媽拋下,增加心中的安全感,自然就不會想一直黏著爸媽了。4.不要因為寶寶「黏」而給予處罰寶寶會黏著父母,是一種依戀的表現,如果父母因此而處罰他,會讓寶寶誤以為爸媽討厭他、不愛他了,反而得到反效果。盡量多以正向的鼓勵代替處罰,讓寶寶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並了解爸媽短暫的離開,絕對不是要拋棄他。5.不要嚇寶寶外面的人都是可怕的壞人、魔鬼或大野狼有些父母因為怕寶寶在外受騙、遭遇危險,會告訴他外面的人都很可怕。這雖然能提高寶寶的警覺性,但是也造成他只相信身邊的親人,而無法離開的結果;相對地,也就會黏著不放,只要身邊的人一走開,就嚎啕大哭。楊聰財認為,父母應該教寶寶遇到危險的處理方式,而不是讓他對週遭的人都產生恐懼才對。6.轉移注意力以降低依賴感如果寶寶年齡較大,不再是新生兒(尤其是兩歲以上的寶寶),卻依然很黏人時,父母不妨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提供一些平時他喜歡又具安全性的玩具,試著讓他自己玩,以降低寶寶對照顧者的依賴。另外,除了父母之外,也可以多建立一些可供寶寶「黏」的對象,如此可以減輕日常照顧者的負擔,對寶寶日後的人際發展也有正面幫助。 聽聽醫師怎麼說一般而言,寶寶在十個月大以後,就開始會認人、怕生;1歲半至2歲半之間,離開照顧者的焦慮會達到最高峰。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先妥善安排適當的接替人手(如保母、親友或托育中心等),讓寶寶跟他們保持密切的來往及接觸,一方面他們會了解寶寶的習性,另一方面,寶寶也可以熟悉他們。等到父母需要出門,要將寶寶委託照顧時,兩方面都不會有陌生的感覺,寶寶也不會產生排斥的恐懼心理。愛心、耐心為不二法門如果寶寶出現比平常更黏人的 情況時,很有可能是生病或是 受到驚嚇,因而造成身體上及 心理上的不安全感。此時,照 顧者要仔細觀察,盡可能找出 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再視情 況而定,是否送寶寶就醫或是 進行安撫。千萬不要不予理 會,認為寶寶過一會兒就會好 轉。因此,家中若有黏人的寶 寶,父母最好以愛心、耐心照 顧,只要過了這段成長期,寶 寶的情況就會好轉。
1